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邵俊先生接受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金融·复旦之声》杂志专访
2015-05-20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邵俊先生接受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金融·复旦之声》杂志专访
德同资本合伙人邵俊:风投探路者
从1996年创立拥有6600万美元基金的龙科创投,到如今管理着等值人民币100亿元基金的德同资本,期间行业潮起潮落,邵俊先生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成功在风险投资领域留下自己辉煌的战绩。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风险投资人,邵俊一路走来,操刀了不少出色的项目:光伏领域的无锡尚德、硬件领域的港湾网络、移动互联网领域的91无线,医药服务领域的博腾科技……邵俊当之无愧是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探路者,对于投资机会有着自己敏锐的嗅觉。
而从邵俊先生学生时代的回忆中不难发现,学生时代养成的不怕竞争的品格,对之后的职业道路至关重要;而学习之余进行的成功的创业实践,也为邵俊积累了最初的经商经验。
复旦时光:“越有竞争,越激发出潜力”
1986年,邵俊以上海高考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复旦。
这个聪慧少年的求学之路几乎一帆风顺——出生于书香世家:外祖父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教授,主编全国高等院校《有机化学》统编教材,父亲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是中国恢复律师制度后上海第一批获得律师资格的律师;自小成绩优异:初中从上海市育才中学保送复旦附中,高考轻取探花进入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专业;兴趣志向广博:高中曾一度痴迷于电影导演的生涯,徜徉于电影书海,对新闻事业也有深入的了解与兴趣。
学习对于邵俊,可谓驾轻就熟。
“不过进了复旦,进了世经系国际金融专业,才感受到竞争的激烈。”邵俊坦言,当年86级复旦国际金融系几乎清一色包揽各省状元,大家终日处于高度竞争的环境,“每天都要竞争,我就不害怕,甚至渴望竞争,复旦算是激发了我读书的潜力和热情。”而这种不怕竞争,遇强则强的品质,为邵俊未来参与竞争激烈的金融业奠基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不仅如此,复旦自由而无用的氛围,让邵俊得以沉浸在深厚的人文氛围中,听讲座、参加各种活动,甚至启蒙了他的经商之路:大二时,邵俊加入誊印社担任社长,这是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和经营,服务于复旦师生书籍纸张印刷的社团,“我们自我管理,自负盈亏,当然,学校也是我们的大客户,所有的考卷和舞会订票都由我们承接。”提起这段经历,邵俊仍然自豪。
然而80年代的中国宏观环境尚不明朗,金融教学较为保守,常春藤大学聘请回来的老教授们还在复旦校园里上着早已落后的教材,这让邵俊意识到,复旦提供的沃土固然能夯实金融和经济学原理基础,但彼时的国情却不利于商科学生真正学以践行,所以大二开始,他就成了校内的托福党,专攻出国。
由于当时本科毕业五年后才能申请出国,邵俊唯一的选择是成为国外高校的转学生,而转学必须先退学,不得不面临签证可能被拒签的风险。时任复旦校长谢希德思想开明,在复旦制定了一年之内可以无条件复学的规定,彼时上海滩,只此复旦一家。
“谢希德校长是我最感谢的人,复旦,真正学术自由思想开放。”
载着经世践行梦想飞向太平洋彼岸的邵俊,于1989年入读美国夏威夷大学。
美国念书:夏威夷大学荣誉毕业生
初到夏威夷大学仅半年,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出色的经商能力,邵俊即发现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并与三位上海小伙伴合伙创办了一家旅行社,主要承接台湾团体。“有趣的是带团的同时还可以给游客代购,可以赚到差价,当时卖得最好的是大哥大和西洋参”。
尽管旅行社的创业经营已经给邵俊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学生时代即实现财务自由,并在第二年就购买了一辆马自达RX7跑车;但内心仍然追求金融领域专业工作的邵俊并未将旅行社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而是留给两位小伙伴继续经营,现在已经成为夏威夷最大的华人旅行社之一。
在旅行社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同时,邵俊依然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我当时作为夏威夷大学以专业GPA4.0毕业的荣誉生,还接受了当地报社的采访,很深刻的记忆。”
出色的学习能力,使得邵俊给夏威夷大学一位之前和格林斯潘在美联储共事过的教授留下深刻印象,并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我至今都保留着”,通过数量统计论证在美国上市的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的估值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外国公司在美国上市会有估值折价。这一话题放在现今都仍然很有价值,在当时更是前瞻性的论题。
在夏威夷大学的两年多时光,邵俊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创业经历和优异的学习成绩,更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教授的赏识,对今后的职业道路至关重要。
第一份工作:“人生最艰苦的时光”
刚毕业之时,美国经济很不景气,“我同班毕业的同学有在加油站打工的。”但邵俊却不同,教授视他为自己的得意门生,这位曾经在美联储银行工作过的教授,帮助邵俊写了不少推荐信,使得邵俊成功进入位于洛杉矶的美林证券零售部门工作。邵俊说,“我很幸运”,但我们觉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邵俊就是这样一位很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孤身前往完全陌生的环境,从事销售类型的工作,邵俊说到,“这应该是我最艰苦的一段时光”。由于西部与东部证券交易所的时差关系,每天需要5点多起床,6点就要到办公室,开始阅读分析师报告;其次还未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每天需要打300个电话进行销售;同时还伴随着残酷的业绩考核,作为办公室里唯一一位华人,需要与当地人竞争,销售方面完全没有语言优势,压力很大。
但得益于学生时代不怕竞争的品格,邵俊在这里依然取得出色的成绩,成为销售冠军,获得公司提供的到普林斯顿进修一个月的奖励。
1993年,在洛杉矶美林证券工作一年之后,邵俊接触到美林香港的工作,觉得更加适合自己,主动要求转到香港,工作了三年。跟洛杉矶office相比,虽然在香港主要工作还是销售,但更多地开始和机构接触,比如探讨和申银万国合作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等,邵俊又重拾起自己从事金融领域专业工作的梦想。
上海实业:契机
1995年11月的秋天,一支三人部队空降上海实业。
这是一家上海外经贸委设在香港的窗口公司,主业从事贸易,同时兼任管理政府在香港的遗留资产(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1995年11月,上海市政府决定派遣一支三人部队空降上海实业,就此拉开了一段大刀阔斧改革的序幕。
这段历史之于邵俊的交集,在于三人部队中的一人:上海实业副董事长,原复旦国际金融系系主任陈伟恕教授。陈教授早年被借调出复旦,参与组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筹备,当上海市政府着眼于发展香港特殊的资本市场地位时,陈教授身负重任空降香港,令这位国内的金融专家头疼的是:上海实业严重匮乏拥有海外资本市场实践经验的人才。
“他召集了原先复旦在香港的同学,与我们畅谈未来的发展蓝图,如何用香港资本市场的地位来支持上海的发展,大家都跃跃欲试,但是到最后,只有我一人定决心加入。”彼时就职于美林香港的邵俊已经开始接触对公业务,陈教授的邀约让他意识到——时机到了。
“我本科未毕业就出国了,在国内一天都没有工作过,其实一直希望回归和从事可以深入了解内资企业运作的岗位。因此96年1月正式加入上海实业,担任策略部高级经理兼融资部总经理。”
这份更契合的工作,让邵俊交出了一份更完美的成绩单:
——发行可转债融资20亿美金帮助上实从市政府手上收购延安路高架和内环网络;
——帮助上实从无到有建立了与华尔街所罗门兄弟公司合资的资管公司,担任联席CEO
——参与上实四块资产的打包上市:南洋兄弟烟草、永发印刷、天厨味精等——协助上海实业1996年6月成功上市,成为唯一一家上市当年即被列为恒生指数成分股的公司……
这份漂亮的履历,属于当时28岁的邵俊,上海实业最年轻的职业经理人之一。
按照正常的猜想,他应该在这条升任高管走向人生巅峰的路上继续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但是早在1997年的中国香港,已经兴起了一个叫“硅谷”的名词。
“上实很早就在思考如何寻找自己的主业,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政府的融资平台。当时我和董事长、副董事长去硅谷、纽约华尔街做了将近1个月的考察,参观了当年美国最领先的高科技公司(例如谷歌)、VC和投行会计师所律所等服务机构。”
一个月的美国之行,为邵俊打开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新世界。他满怀干劲地开始成立筹备组,撰写计划书,准备香港上海硅谷同开Office搭建上实的VC团队……
1997年10月,亚洲金融风暴移师香港。
一切戛然而止。
这场风暴来得是如此之快又如此彻底:广东粤海出现债务违约,与之地位类似的上海实业在市场持续高涨的恐慌情绪之下被勒令立刻停止所有投资活动和现金支出。之后则是不断还债,混乱而空白的两年。
龙科创投:梦想终起航
1999年,上海实业宣布:抗击金融风暴成功,一切投资恢复正常。
邵俊重新拿出了那份尘封箱底已久的筹备计划书。经修改后提出了内部创业的方案:龙科创投集资6600万美元。“实业注资了3300万美元,我们又拉了香港的大亨们出资3300万,管理公司里上实占股70%,我们团队持股30%。投资目标范围瞄准大陆。”
这份等待了两年的热情依然滚烫,对邵俊来说,属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龙科,我们6个人投了10个项目,其中无锡尚德:1000万美金投资,最后2亿美金退出,是2006年的Deal of year.”这个堪属独角兽的项目,最初却是无人看好。
“我们团队当年做了很多一手的市场调研,去德国去欧洲,用全球化的市场来看光伏行业,甚至请当地的咨询机构帮助进行研究,较之本土的机构我们更有国际视野,而较之国外的机构,我们又更接地气。”
就是这个当年力排众议的项目,最后回馈给了邵俊足足20倍的收益——
2005年12月,无锡尚德成为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第一家中国民营企业。
“这个项目确实花了我们很大力气,不仅在于光伏这个行业,还在于股份问题。”
无锡尚德的股份,当时很大一部分被6个国企股东分割。而当年的中国,本土VC尚不看好光伏企业,外国VC对股份问题敬谢不敏。
邵俊带领的龙科创投,却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积极与资方联系合作,最后联合高盛等外资基金,买断六个国企股东股份后转成红筹结构,完美收盘。
“当时由于我们没有人民币,几位提供过桥垫款的民营老板跟着我们赚了一票大的。”提起这段过往,邵俊澎湃如昨。
德同资本:拥抱创业的春天
龙科创投慢慢步入正轨。种种矛盾却也接踵而至。
“我们只有6600万美元,高盛和我们干了一票大的,他们当然想和我们继续合作。”
无独有偶,同样闻讯而来的,是对高科技和能源十分感兴趣的沃尔玛家族。
资本出现,但是龙科创投隶属于上海实业内部创业项目的尴尬身份却横亘在前。
是拒绝外资国际资本诸如继续走龙科创投原先的发展思路?
还是大胆引进国际资金支持,做出一番大事业?
一番深思熟虑后,邵俊最终带领原龙科创投的4位得力干将,于2006年脱离上海实业,同年成立德同资本。
德同资本,简称DT资本,也是当年龙科创投——Dragon Tech的缩写。
这支当年受制于体制问题,为引入国际资金而建立的VC团队,在十年市场的打磨和浇灌下,已经从4人团队发展到了今天近90人的规模;五大行业组遍布消费升级、节能环保、医疗健康、TMT、先进制造;办公蓝图也实现了大陆+香港+硅谷12个Office的布局,投资基金兼顾VC和PE。
一切都欣欣向荣。
十年一瞬,提起这十年,邵俊不禁感慨万千。
“德同这十年,也是市场这十年,我们已经明显发现Pre-IPO的基金渐渐式微,做growth capital生意的玩家也逐渐减少,因此我们也设计了对应的投资策略。
关于VC:阶段轮次向前,甚至在杭州成立种子和天使轮的队伍;
关于PE:后端成立PE+上市公司的结构,五个行业分别对接A股上市公司,A股公司不仅是国内大资金的来源通道,也是我们未来退出的备选窗口。”
创业的市场在膨胀,VC的市场也在成长,这股风会刮多久,会刮多大,无从得知。
但在邵俊看来,泡沫与机会并存。无论是创业者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是VC看项目一日估值高过一日,中国这片大陆的创业者素质和创业项目质量都比过往有了巨大的提升,无论是生态链的延长和完善,智能硬件和互联网精神的普及渗透,还是BAT巨头孵化和二次创业沉淀的人才队伍,都给这头风口上的猪提供了最大的信用背书——
“我们明知竞争激烈,也看到了估值的泡沫,但分散投资依然可以尽可能最大地降低容错率,最后市场会沉淀出一批经受住考研的好公司。”
“我们重视赛道的重要,顺势而为可事半功倍,但我们更看好经验丰富、审时度势的赛车手,正确的赛道也有可能满仓踏空,而正确的赛车手会调整转移正确的赛道。”
带领德同的十年中,91无线最终19亿美元卖给百度退出,博腾医药上市实现150亿人民币市值。
“加上之前超过20亿美元市值退出的无锡尚德,我的整个投资生涯,亲自操刀为市场贡献了3个独角兽项目,算是对自己的金融梦想有所交待了。”
这就是邵俊的二十年,但是探路者的步伐并为放缓,而更精彩的可能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