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2006-11-24曾投资讯龙、港湾网络和无锡尚德的邵俊: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成立龙科时没有想过最大的回报是尚德。”坐在上海闹市区的一家茶餐厅里,邵俊不紧不慢地说。
邵俊现在的身份是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2006年3月,和老搭档田立新共同创办德同资本。那时,两人所在的上海实业旗下的龙科创投正处在媒体的强烈关注下,其投资的民营企业无锡尚德登陆纽约股市不久,在其创始人施正荣被追逐采访的时候,其幕后的投资者也被从幕后推到台前,邵俊也成为镁光灯追逐的对象。
关于龙科下一个投资计划的探问者纷至沓来,在人们等待他们再次出手时,两人却决定自立门户——成立“德同中国投资基金”(DT Capital Partners)。
无锡尚德的成功上市,造就了新一代中国首富,也拓宽了风险投资的关注领域,但“尚德成功模式”却很难复制。“我们不是想复制太阳能的经验,而是希望复制这种前瞻性。”邵俊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但这位尚德的投资者认为,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将会延伸,成为未来投资的巨大机会。
复制前瞻性的成功模式
尚德上市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成为“首富”,公司已进入下一轮发展轨道;而高盛一方的投资者代表也萌生退意,在洛杉矶盖了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用尚德的太阳能整体覆盖;龙科的邵俊也启动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成立德同。
尚德案例的成功正吸引众多创业者追随施正荣的脚步。但邵俊认为,尚德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风险投资从投入到回报有3~5年的周期,继续追逐太阳能的项目并不明智。“不一定在太阳能领域,我们不是想复制太阳能的经验,而是希望复制这种前瞻性,挖掘其他领域。”
时机和心态兼具,是龙科以前的管理人员决定走出龙科,创办德同的原因。
德同创建于2006年3月,筹集资金1.3亿美元,目前有四个合伙人,邵俊和田立新是管理合伙人,来自中国创业投资的赵军成为另一位合伙人,并在德同融资时加入。沃顿家族在邵俊和田立新计划筹备德同并到欧美机构投资者处筹集资金时不期而至,要求投资2500万美元。
据邵俊介绍,德同资本的新基金将投入几个领域:首先,面向中国的消费者市场,提供有技术含量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包括互联网在垂直行业的应用,数码产品的芯片设计和新媒体。还有传统企业的升级改造,节能环保和替代能源技术。在第一个分类中同时包括增值业务。龙科2002年投资讯龙之前,曾经对多家增值服务企业进行调研,最后决定是在掌上灵通和讯龙两者间作出抉择。虽然龙科选择了讯龙,但和掌上灵通高层的沟通一直在继续,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是,德同成立后投资的第一家公司就是掌上灵通联合创始人李海超成立的公司——上海51汽车。
至今,德同资本主要投入的三个项目包括:服务于二手车并将传统业务与杂志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的51汽车网,该项目由德同与Asia Groove的负责人孙泰藏共同投资,孙泰藏是日本软银创始人孙正义的弟弟;第二个项目仍然与汽车产业相关,是一家汽车保险网上直销公司——“车盟”,由德同与其他几家公司联手投资;最后一家是在北京的手机游戏公司掌上明珠,三家公司的投资数额都是300万美元。
曾经的破冰之旅
从美林证券亚太区总部离开后,邵俊一直在上海实业担任企业和项目融资主管。1998年创建上海实业与所罗门兄弟公司合资的资产管理公司,2000年创立并管理龙科创投。
龙科初创时设定的投资方向是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共筹到资金6600万美元。这样的规模,只能算是一家小型创投。龙科成立的2000年,正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关头,全球网络股票的集散地——纳斯达克上市的众多企业股价随后急速下跌甚至退市。这对刚刚成立的龙科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
在和Intel VC一道投资中科国际之后,龙科获得了讯龙这一单投资。2003年1月,正在寻找新型盈利模式的新浪宣布收购讯龙,作价2080万美元。当时的新浪公司还未完全摆脱网络泡沫崩溃带来的阴影,其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始终徘徊在5美元左右。因此在龙科和新浪的收购协议中,双方商定一半使用现金支付,一半使用股份支付。这就意味着龙科和讯龙首先要做好利益平衡。
风险投资更多地倾向于在套现后把真金白银揣入怀中,而不是把左手的风险转入右手。龙科的部分股东主张选择现金支付;而讯龙的创业者则相反,拿到了股票,并在新浪股价接近40美元时套现。
在田立新看来,那时不仅是互联网,包括风险投资业也是一块坚冰,顾虑很多,极不活跃,没有任何退出事件,讯龙的案例在2003年的风险投资市场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同时,在增值业务领域的专注,为邵俊和田立新成立德同之后的第一笔投资打下伏笔。
收获了讯龙这一单后,极大地振奋了龙科团队的士气。仅仅4个月后,2002年5月,龙科与华平再次投资港湾网络,共计4200万美元(龙科创投投资了500万美元),并为港湾网络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安排。
港湾网络初创时受到行业的空前关注,不管是“李一男走出华为”和“走出华为的李一男”都是被热炒的对象。经时任网通CEO的田溯宁介绍,龙科接触到港湾,不管是核心团队情况还是推荐者的权威性,港湾的条件全部满足风险投资的投资惯例。因此,龙科和华平在2001年5月出手,以1900万美元投资港湾(龙科投资600万美元)。
不论是当时华平的祖文萃(后离开出任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还是邵俊,都曾出任港湾网络的董事,对该项目抱以厚望。
后来,港湾上市受挫,出售受阻,最后被华为收购,很多事情都超出了各方可以控制的范围。从财务回报来讲,这(港湾)或许不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邵俊认为,但“从科技含量和团队的完整性来讲,港湾在几年中的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同类企业”。
港湾网络被华为收购后,出人意料的结局让龙科和华平成为被人关注的焦点。港湾网络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两家投资者的资金注入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