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小电投资人:不管王思聪吃不吃翔,我都投共享充电宝

2017-07-30

共享单车的硝烟还未散去,共享充电宝却迅速成为了风口,在最近短短几个月内,这个细分领域共获得超过12亿元的融资。而王思聪则怒怼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他吃翔。

那么,共享充电宝到底是不是伪需求?共享充电宝的投资逻辑是什么?面对BAT巨头,共享经济项目的机会在哪里?日前,我们与小电科技投资人、德同资本合伙人陆宏宇聊了聊。

口述✎陆宏宇(德同资本合伙人)   整理✎张晓军

共享经济背后的四类升级

从共享出行、共享度假到共享充电宝,这几年共享经济很火,在我看来,共享经济的一个核心要义是资产盘活,资产网络化,提高对资产的使用效率。

类似于滴滴、ofo、途家等公司,它们所做的打车、骑自行车、出租这些事情早已有之,只不过现在是把原有、零碎、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资产,组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有很多新玩法,同时可以把线下流量搬到线上。

要盘活这些资产,前提需要的是一个软硬件的基础,如果没有硬件基础,带宽网速不行,GPS不够精准的话,是没有办法网络化的。所以我们说,滴滴打车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PC时代也有电话打车,只不过效率太低下。只有下单的人,中间的平台和提供资产的人,这三者位置都很清晰时,依靠平台融合才能很高效地运营起来。

除了软硬件,另外关键的一点是消费者的刚需。共享经济项目一定要建立在刚需之上,同时,它所面临问题的替代解决方案是不容易找到的。比如说你打车不用滴滴,那解决方案就是坐地铁、公交。自行车你不用共享单车,替代解决方案就是走路。对于处在消费升级中的人来说,肯定不想这样,而且体验也很差。

近来新出来很多共享项目,比如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有的我并不是非常看好。拿共享雨伞来说,替代解决方案非常多。一到下雨天,地铁门口就有一群老大妈举着伞卖,五块、十块,甚至用一个马甲袋、一本杂志等,就可以解决问题,这就不是一个特别硬的刚需。

德同资本合伙人陆宏宇

如果把共享经济背后的需求再深入解剖一下,放到消费升级这个概念当中,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品牌升级。原来有黑车,现在有滴滴打车、神州专车,黑车在安全性、服务态度等方面可能都不太好。类似像神州这样的平台机构,可能干的是原来黑车一模一样的活,只不过在大家推动下,网约车成功合法化了,并收编了很多零散资产,集中在一个平台规范化运营,这其实就属于品牌上的不断升级。

第二,供应链升级。简单来说,在整个消费升级背后,供应链需要重新构造,提高原有的效率,降低成本,使它周转更快,产品也更新鲜、体验更好。尤其在食品这块,口感、食材新鲜度非常重要。所以,你现在会看到有很多公司在做供应链的升级。

第三,场景升级。最近火爆的迷你KTV,就属于场景升级。比如钱柜,它属于社交场景,以商务、毕业各种各样的理由让大家来一起集会唱歌。现在的迷你KTV就不太具备社交场景,因为房间太小,里面就一两个人,它更偏向于娱乐化,在场景上同时把线下线上打通,你在那里唱得歌,可以上传到网络,很多人在一起娱乐。

第四,个性化升级。60年代公社出身的孩子,大家衣服都一样,基本上都是蓝色外衣、白色衬衫。到今天的90后、95后,财务压力较轻,非常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消费起来比较任性一些,这也是消费升级的一大动力。

剩余时间精力为何不适合共享

不可否认,近来很多资金都投向了共享经济领域。但我们也看到,巨头真的把大家压得喘不过气来。你在微信中会发现,朋友圈干某博,摇一摇干某陌,扫一扫做支付,购物干某东、游戏干某易。线上流量慢慢陷入了枯竭状态,人口红利期也已经过去,移动互联网在各方面的渗透率,我认为已经差不多了,不会有特别大的发展。

所以,我最近在跟被投企业,提出了一个“海陆空”的打法。

“海”就是要出海,获取海外流量。你会看到猎豹、今日头条、APUS,包括一些直播公司都在做海外流量,进军东南亚、美洲等地。中国不管在互联网模式,还是在具体的玩法上,其实已经领先了,有能力进入海外市场。

“陆”就是把原来的线下流量搬到线上去。就像共享经济这类的项目,把原有资源网络化。最近比较火的娃娃机,全国大概有200万台,几家公司通过做SaaS,就把他们的流量全部搬到了线上。在做线上支付的同时,有的做广告,有些做供应链,用不同的方法来赚钱。

“空”就是天空,云上的东西。你要通过一些办法打破数据孤岛,进行数据整合,创造营销的机会。最近我们投了一家专门做企业数据交叉营销的公司,每个企业看自己的数据,其实都很片面。同样的数据,拿给另一个企业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和策略。所以它要做的是数据聚合,然后清洗、提炼,以此来洞穿数据的价值。

共享经济是我们看好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拿出来共享。共享经济项目,本质上还是要看是否符合刚需,替代解决方案是不是随处可以拿到。比如说共享做饭,隔壁家的阿姨做了饭,拿出来分享。这是典型的非刚需,因为替代解决方案太多了,吃麦当劳、门口的大饼油条、庆丰包子,其实都可以,为什么一定要到你那里去吃饭?

我认为,类似剩余时间精力的共享项目,发展都比较困难。共享的东西,需要你要有一个品牌,或有可靠的质量保障。刚需的特点是,我要及时获取,能等的就不叫刚需。如果我现在就想要的话,那会倾向于选择品牌。

而共享时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愿意共享时间的人,大多都没有什么品牌。而对于有品牌的人来说,时间很宝贵,不愿意出来,或者他能出来,你也付不起。在一些共享平台上,开始大家可能出于好奇,想体验一把,比如某名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但听了几句之后,你会发现也就那样,哪还有兴趣天天付费听他回答问题?可以说,那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

共享经济最好是要盘活存量资产,滴滴做的就是盘活存量资产,Airbnb做房屋类共享的项目,如果能将存量的资源盘活起来,发展速度也会非常快。除了盘活存量资产,接下来下一步就是改良存量资产。我们最近看到,类似于娃娃机、饮料机等很多新型项目的出现。喝饮料就是一种刚需,基本上大家在口渴,想喝的时候,随时随地,最好立马就出现。

所以,自动售货机也是我比较看好的一个行业,现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人对于消费场景的需求趋于多样化,这给做自动售货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中国,自动售货机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数量远未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对于便利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愿意多付一两块钱去买贵的,而不愿意多花时间。在日本,大概20-25个人就有一台机器,包括卖饮料、各种零食等。它不一定特别的高档,但真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话,有很多盈利空间在里面。

共享充电宝的真伪需求

德同资本在早期就投资了小电科技(野草新消费注:小电科技在今年5月初宣布完成3.5亿元B轮融资,此前德同资本参与了小电的天使轮、A轮融资),之所以选择共享充电宝这条赛道,是因为我们认为充电宝属于刚需。

每个人手机的电都不够用,而且电池的发展永远跟不上耗电量的发展,当你有更多、性能更好电池时,屏幕会更亮,芯片的运算速度也会更快,这一点我们是不担心的。

虽然市面上号称有无线充电,但我到现在也没看到它真正的影子,包括通过WIFI充电,其实都是接触式。

当然,无线充电以后肯定会有,但任何事情都有阶段性,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处理当下的问题。我认为,至少在3-5年内,无线充电还是无法实现的。如果要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达到要求的充电量和速度充电,需要要功率很大才能充进去,否则的话根本做不到。

除了刚需,我们也看到共享充电宝其实能够提供一套的综合解决方案,包括ofo、滴滴都是有线上线下的解决方案,但它们涉及的都是大件物品。小电涉及的充电宝的解决方案比较轻,可以想象的场景和扩展空间也非常大。我们所担心的是,相对来说,它的替代解决方案并不是很难。但这就是创新的风险,也是我们愿意承担的。

现在,很多人质疑共享充电宝的未来,但它其实和ofo有一样的商业化前景。小电做为桌面派的代表,可以贴桌面广告,或者做像WIFI一样做开机广告。同时,使用频次达到一定量,也可以直接赚钱。

第三,任何项目只要你做大了,背后就有支付、金融的属性。未来,金融属性、流量属性在共享充电宝领域,非常富有想象空间。至于说,上升到供应链去做相关的改造,我认为由于充电宝价格本身就不高,很难再降下来。

共享充电宝主要有桌面派和机柜派两类,一个是固定地点的,一个是移动的。但这背后对运营的需求,存在着天壤之别。共享充电宝一旦开始移动了,就有可能很多人把充电宝还到一个地方。

比如大家昨天晚上从北京各地借的充电宝,今天早上全部还到了国贸。但国贸附近的充电架子只有那几个,那你怎么冲?可能就需要ofo单车一样,做产品的运输。

而对于餐饮这种消费场所来说,移动性的充电宝,对客户是没有直接增加帮助的。像小电那样,在餐桌上,因为要充电,会多坐一会儿,可能因此带来更多的消费,店家也比较欢迎。

总的来说,无论是小电的桌面派还是其他的机柜派,它们现在都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有点像当年的滴滴和快滴,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就是看谁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能让用户用得更爽。

移动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在一个地方借完后直接出门,该赶路赶路,该去哪去哪。小电在桌面上,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广告变现会更加容易一些。但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我相信市场到最后会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而且在共享充电宝这个领域竞争,和出租车还是有区别的,全北京大概有4万多辆出租车,6万多司机。对很多人来说,如果数量有限的话,基本一个平台能够通吃。

对于机构数量更多的餐饮服务市场来说,如果能够为客户提供两种选择,又不是特别麻烦的话,就会趋向于提供两个选择。在充电宝这个行业,未来要做到一家独大可能很难。但不排除两家独大,像共享单车一样,你装了两个以后,再装四五个就没有太大意思了。

个性化、社交化的新机遇

现在对于共享经济,大家设想比较多的可能是金融和大数据。但依目前情况来看,能够实现的并不多。像是滴滴、神州、易到都有做预付账款,让消费者提前充值,这块收入还比较可观。

在大数据上,数据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公司交叉,才能产生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企业自己不会用,又不愿意分享出来,变成了很多的数据孤岛,在数据挖掘和数据利用上做的很欠缺。

另外大家的一个展望是,共享经济的项目能不能出海?但你会发现中国做共享的主要优势就在于人多,在美国,早就有像自行车桩一样的共享单车,可是由于人口密度不够大,运营成本会非常高,一个人把车骑得远了,就没有第二个人骑回来。同时因为使用频次、日常维修的问题,也使得共享自行车很难从中盈利。

用户密度一大,车是可以自己流通起来的。在共享经济领域,有人口密度才能有效率,没有人口基数和效率,价格就降不下来,共享经济就无从谈起。

对于未来共享经济的细分领域,我比较看好的是房屋出租旅游这块。中国的闲置房市场非常大,但原来的C2C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作为供给方的C端,不把这件事情当成真正的生意来做,所以他们的服务质量,可信度非常糟糕,造成用户体验不好。而且单独做营销的话,效率也很低。这中间,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方,将资源网络化整合起来,来进行一系列的审核、认证,保证真实,有差评就去核实,干类似于支付宝当年干的事情。

那在这些新兴的领域,是否有可能出现一批独角兽,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具有社交属性的共享经济项目。因为除了腾讯社交做得比较厉害之外,其它几家巨头社交属性是很弱的。

在它们的平台上,你不知道我朋友在搜什么,我也不知道你朋友在买什么。所以,你会看到小红书这类带社交属性的企业,甚至能够颠覆掉它们的一部分市场。

现在,创业者可以用物流快、品牌强,也可以用社交属性来打淘宝,包括今日头条也是用社交和个性化推荐来做新闻。未来打败巨头唯一的机会,不是和他们比技术和流量,而是比个性化、比社交,并提供非常低成本的个性化、社交化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和巨头比,不然,很难有其他的机会。

关注德同资本公众号